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7/11/10

姿態‧織泰─沉浸式泰雅傳統織布工藝工作坊成果展」記者會

新聞中心/宜蘭縣訊
由中華民國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與宜蘭縣南澳鄉在地織布工藝人才,在武塔部落泰雅家屋空間共同推動「沉浸式泰雅傳統織布工藝工作坊」計畫,在南澳鄉薛秋花鄉長、台新藝術基金會鄭雅麗執行長、東華大學賴淑娟副教授、山海雜誌林宜妙主編、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南澳武塔國小白淑淓校長、宜蘭縣史館廖英杰館長、泰雅族南湖大山部落學校校長陳銘裕等,

來自四面八方關心泰雅傳統織布工藝發展的相關部門主管、學者、文化工作等朋友的蒞臨鼓勵中,119(週四)於蘭陽博物館遊客大廳熱鬧開展。這場名為「姿態・織泰─沉浸式泰雅傳統織布工藝工作坊成果展」自119()起展至明(107)12(),本次展出的25件作品中,除有學員與教授老師精美的織布作品外,也將陳列學員祖傳的泰雅傳統地織織具。歡迎民眾踴躍前往,認識泰雅傳統織布工藝、原生於台灣土地的文化之美。

 今天(119)開展記者會,由來自南澳鄉武塔部落傳統織布技法的泰雅織女─Yageh Hayung阿嬤以泰雅語為此次展覽祈福,Yageh Hayung阿嬤特別叮嚀,織布技藝絕對不要放棄,要把織布的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也感謝各方協助,讓織女們有自信找到過去失去的東西,讓原住民千百年來的知識,能夠慢慢找回來。

工作坊計畫主持人比穗・保羅(PisuyPoro)師承泰雅族卡奧灣群資深織女王碧珠,王碧珠老師也特別從桃園趕來祝福,比穗・保羅(PisuyPoro)表示王碧珠老師是臺灣現今少數能從種植苧麻開始到完成一件完整泰雅服飾的少數織女。本次工作坊地織所使用的織布箱,也是本次學員漢毓馨無意從家中翻出離世外婆的珍藏,也因為泰雅編織讓許多過去跟現在的人可以產生連結。


蘭陽博物館陳碧琳館長表示,蘭博能夠有機會呈現此次展覽,深感榮幸與榮耀。這個展覽可以說是期待出現以久了,因為當代社會科技進步,帶來的不只是便利,更多是人與人的疏離、與土地的異化,這次沉浸式泰雅編織工作坊精湛的編織工藝,呈現的不只是泰雅織布工藝,更是泰雅文化和生活的編織,是推動在地知識、地方文化與土地連結的深刻展現。資深的泰雅織女Yageh Hayung阿嬤的珍貴手藝、比穗・保羅(PisuyPoro)老師、資深織女王碧珠等等,應該由文化部門協助列為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使這項傳統編織工藝能永續與傳習,蘭博後續也會共同努力達成,希望這次工作坊14位學員的成果能夠持續下去,未來每位都能成為泰雅編織文化傳習的重要工藝師,使我們的家園、生態環境和生活文化緊密結合。


傳統泰雅族社會,女性必須擅長織布才能進行紋面成年禮、也才會有人願意上門提親,因時代變遷織布文化式微,使祖先留下來的珍貴資產消逝。計畫主持人比穗・保羅(PisuyPoro)秉持著「生活即文化、文化即生活」的精神,開辦泰雅傳統織布工藝課程,堅持透過沉浸式教學環境,使用泰雅傳統地織機教授日趨式微的泰雅織布工藝,希望讓學員體認到傳統泰雅婦女織布的細膩精緻,以及與土地、生活和文化的連結。本次工作坊從今年7月開課,歷經14週的課程,成功培訓14位能操作泰雅傳統地織機的新生代織女。Pisuy老師說:「15週的課程只是個開始,期待14位學員如種子一樣,要向下扎根並把泰雅織布藝術傳遞出去,讓織布工藝不再只是博物館櫥窗裡的文物,而是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傳統泰雅織布文化的承襲是家族內的,母傳女、不外傳,家族、部落與流域群之間均有嚴謹的技法與織紋區隔,這些細膩的規範因時代變遷的斷層後幾已不復存在。此次工作坊是以泰雅族卡奧灣群(今桃園復興及宜蘭大同一帶)的資深織女王碧珠及其學生比穗・保羅為師資,王碧珠老師是目前少數能夠循古法種植苧麻、製線到完成傳統服飾的織女,此次展出以苧麻線材織作的五件傳統服飾,即可看出王碧珠老師在傳統技法上的嫻熟與精湛。


遠從香港來台學習織布的學員Stella,一開始經線與緯線常有混亂的情況,曾因害怕身體疾病帶來的疲累而不敢回頭重來,一起織作的同伴,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的賴淑娟教授,主動陪伴Stella返回原點、修正錯誤並重頭織起。Stella說:「這鼓勵了我克服恐懼,讓我逐漸掌握箇中竅門,於開首處差之毫釐,影響的卻是後面的路途,這讓我想起在香港教導有讀寫障礙的孩子時,也需要不斷地反覆試驗和重來,織布亦是織人的內心。」

來自宜蘭在地的學員漢毓馨,目前於原鄉任教職,小時候看過外婆織布的樣子,因為年紀還小不太懂,對織布沒有很深的感覺,慢慢長大,看到外婆織布不自覺心裡就有種踏實和安全感。在課程期間,漢毓馨和家人找到了已離世二十年的外婆留下的祖傳織具,也在這次展覽中呈現,增添了展場的歷史風華。漢毓馨說:「課程結束,也開啟了我的另一條織路,在織布的領域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要持續不斷地織布,從織布的世界裡,找回屬於自己內心的踏實和安全感、找回泰雅文化的根,織布這條路既然已經開啟,就沒有回頭的可能。」


另一位宜蘭在地學員何淑惠(CiwasWilang),目前是媒體工作者,學習期間往返於台北和武塔之間。小時候母親為了維持家計而忙碌,母女不常相聚,母親在家織布時是母女少數共處的機會。何淑惠說:「以前總覺得反正媽媽都在,隨時想學都可以,去年媽媽腦血管破裂,專注力與體力都不同以往,織一塊泰雅布對現在的媽媽是有點吃力的。」何淑惠的母親看到女兒親手織的第一條泰雅布,默默地擦掉眼角的淚,母女共同的記憶,重現在何淑惠親手織出的織紋裡。

本次展覽集結了14位「沉浸式泰雅傳統織布工藝工作坊」的新生織女群、與2位織女老師王碧珠及比穗・保羅的織品,透過傳統泰雅織布技藝的傳習,將文化融匯於日常之中。展出作品紀錄著織者的族群脈絡、家族記憶、身分認同與生命敘事,表現了個人詮釋與群體共融的多重姿態。歡迎民眾踴躍前往觀賞,見證泰雅傳統織布工藝的嶄新生命。

邀請你,按讚 或 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