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7/11/20

臺博館本館重新開幕|自然文物大爆發

新聞中心/文化部訊
位於臺北二二八公園中的百年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歷經兩個月閉館修復,今(20)日由文化部部長鄭麗君主持,監察院院長張博雅、尼加拉瓜共和國駐華特命全權大使達比亞、國史館館長吳密察等多位貴賓的見證下,宣布於1121日重新對外開放。
本次重新開幕,不僅古蹟建築本體可作為文化資產維護利用的示範點,館方也同步推出多檔全新展覽呈現臺灣豐富的自然史文物。

古蹟修復再現百年精細工藝
臺博館本館建築於1915年完工,是20世紀初臺北城重要的地標建築。每次閉館整修都有不同的時代意義,過去曾有過三次閉館整修紀錄,包括1961年因戒嚴統治,將戶外南向陽臺改為室內展示空間;1994年文建會推動文化參與和文化風氣,增加三樓展場空間;2001年因331大地震館舍受損閉館修復。本次則是臺博館建築1998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後首度進行修復,各項作業都採用更高的規格和嚴謹的程序。


鄭麗君表示,古蹟具有文化資產身分,在修復過程中最難的並不是還原成原貌,而是如何找回失落的技術。例如過去廊道使用的人造大理石牆面,目前臺灣已無相關技術人員,團隊遍尋日本、英國及義大利等國的相關案例,經過繁複的試驗才著手修復。此外,臺博館也利用3D掃瞄技術複製燈具進行展示,讓觀眾有機會近距離欣賞早期的精緻工藝。鄭麗君特別呼籲大眾,以保存文化資產的高標準共同珍愛博物館,並倡議文化資產應編列維護的預算,落實文化保存工作。

雲豹再現 臺灣自然史重要藏品大集合
除了建築本體本身就極富參觀價值外,臺博館也是國內最早的自然史博物館,本次重新開幕推出的展覽不僅回歸博物館專業,也將呈現博物館是如何進行文化保存,典藏臺灣。例如「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覽,是臺博館本世紀以來推出的全新展覽,重現歷代博物學家調查及文物蒐集歷程與成果;另外「鮭鄉何處?臺灣鈎吻鮭發現100周年」特展,以及「昆蟲飛行秘技」特展重現臺灣自然史特色。


「發現臺灣」常設展,是臺博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的「首部曲」,展出367件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臺博館藏品共計265件,含已宣告滅絕的「臺灣雲豹」標本、霧社事件領導者莫那魯道生前唯一遺留的貝珠踝飾、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稀有礦石「北投石」、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珍寶「龍宮翁戎螺」等多項臺博館珍貴蒐藏。可視為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

臺博館本館位於臺北市襄陽路2號,自1121日起重新開幕,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時,全票30元,半票15元,購票可同時參觀臺博館本館斜對面的土銀展示館,各展覽詳細內容及相關推廣活動請參考臺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

邀請你,按讚 或 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