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8/10/09

原教深耕‧原力傳承|原住民族教育成果展在臺北華山園區熱鬧展開,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新聞中心/教育部訊

為讓社會各界了解原住民族教育的豐碩成果,教育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於1071013日(星期六)至1014日(星期日),假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4A室內展區及華山劇場戶外展區,共同辦理「原住民族教育成果展」,以「原教深耕原力傳承」為主題,

展出實驗教育、高中原住民藝能班、大專校院原住民專班、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族語教學及原民沙龍等六大主題區,藉由教具、學生實作成品、影音紀錄、文字圖像、分享生命故事等媒介,展現原住民族人才培育的藍圖。而室外展區部分,則安排原住民族創作表演,以及部落手工藝的現場實作體驗,展現原住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與美學藝術,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教育部表示,本次「原住民族教育成果展」在室內主題展區部分,除有靜態成果呈現外,更以互動方式展出精彩成果,例如: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呈現工寮搭建實作的動態歷程、高中原住民藝能班國立關山高級工商原住民學生大型織布作品、大專校院原住民專班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原住民專班學生結合原住民保育觀念及狩獵文化設計的桌遊作品、大專校院原資中心輔仁大學等5校區域中心呈現在校園內「颳起了原民風」的成果,讓師生真實的認識原民文化並扭轉刻板印象、族語教學展出族語教具教材、原住民族語維基語言版本的孵育過程及互動族語教學等。

在室內原民沙龍部分,邀請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比令亞布校長、總統教育獎伊斯坦大莎霏體育選手、熱愛生命的急診室田知學醫師、電影《只有大海知道》導演崔永徽、陳耀宗主廚等9組人員分享自己人生故事或推動原住民族文化及教育的經驗,呈現原住民族多元人才,並期以生命影響生命,將原住民族文化的美好傳播出去。另在戶外展區部分,除規劃有14個互動體驗展攤,包含打陀螺、口簧琴、擣小米、編織、簡易工寮搭設等文化體驗外,更規劃定時原住民學生樂舞創作表演,展現原住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與美學藝術。

教育部強調,「人才」是民族永續的寶貴資產,「教育」則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基石,教育部秉持以原住民族為教育主體,推展各項政策。自82年發布《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族教育計畫》,首度以計畫方式完整推動原教事務,另87年公布「原住民族教育法」,建構完整法制基礎,保障原住民學生教育權益。此外更於100年與原住民族委員會首度會銜發布《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確定國家原教發展的藍圖。
 
103年實驗教育三法公布後,引導學校發展以民族文化為本位的課程,回應原住民族自主建構教育體制之期待,亦作為未來設立原住民族學校之基礎。二十多年來,原住民族教育已累積豐厚成果:原住民學生人數自87學年度約8萬人,成長至106學年度近14萬人;在原教經費方面,其法定比率也自過去的1.0%,逐步提升至現在的1.9%,近5年來增加約10億元預算,107年已達47.3億元,以專款專用方式推動各階段原教事務;在教育體制方面,88年成立第1所高中原住民藝能班(國立關山工商)、90年在大學成立第一所原住民族學院(國立東華大學)、105年成立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臺中市博屋瑪國民小學),逐步發展以民族需求為核心之教育體制;在支持體系部分,
 
102年教育部設立原住民族及少數族群教育科,專責推動相關工作、106年首設5個大專校院區域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支援原住民學生輔導事務、同年亦於國家教育研究院成立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推動長期的原教研究、107年更建構族語老師專職化,穩定人才來源,深耕文化傳承。

教育部與原民會期許這次的展出規劃,不僅能讓各界了解兩部會歷年來致力合作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盼能藉由各級學校師生的參與,讓更多人理解原住民族教育的重要意義,讓更多人體會原住民族教育要從日常中實踐,要從生活中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歡迎民眾踴躍前往欣賞!詳情請見官方網站: https://goo.gl/8uW63Q ;臉書粉絲專頁:https://goo.gl/FzhSs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