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9/09/20

文化部「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 前進中部分享科藝合作案例

新聞中心/文化部訊
當藝術走進實驗室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藝術家與工程師不同的思維模式可以激盪出什麼有趣的結果?由文化部委託工研院執行的「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訂於920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辦理第三季分享會,由藝術家和企業家向大家分享打開實驗室的實務經驗和國內外案例!


文化部策辦的「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於1083月徵選出三位藝術家的提案:編舞家黃翊挑戰AI向舞者深度學習並產生回饋;藝術家邱杰森試圖以大量場景照片拼接北投中心新村全場景象,創造一個可以漫步的虛擬空間;李文政藉由3D掃描建模技術開發新型大仙尪,並利用手臂醫療護具,讓穿戴的舞者在操偶時更能得心應手。這三項科藝跨界實驗得力於工研院「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身體感知創藝實驗室」以及「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三個主題實驗室打開大門,提供專業設備及技術,並結合科研人員參與共創,以科技來詮釋及實踐藝術創作構想。


本次分享會以「打開科藝合作的新關係」為主軸,邀請臺灣數位藝術中心負責人黃文浩擔任主持人。分享會的上半場由三組科藝團隊說明目前的計畫進程及心得;下半場進行圓桌論壇,由「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主持人施香蘭、參與製作巨型機械花球「聆聽花開的聲音」上銀科技的總經理蔡惠卿、近期屢獲國際科藝獎項的Dimension+蔡宏賢總監等人,分享藝術家進駐科技實驗室的國內外案例,說明科研單位、產業界與藝術家的各種可能合作模式,探索彼此如何相互啟發及攜手前進。

文化部期盼藉由「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示範計畫拋磚引玉,帶出發展其他科藝計畫的溢出效應,邀請民間產業及科研單位一同為藝術打開實驗室大門,除了協助藝術團隊創作,也能為實驗室引進創新構想。

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為一年期的駐村計畫,為能發揮擴散效益,文化部委託工研院按季辦理三場分享會及一場總成果發表會。第一、二季分享會已分別在工研院光復院區及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行,獲得北部科藝工作者及相關單位的熱烈迴響。本季分享會移師臺中辦理,讓中部有志科技藝術創作者、科技與企業界人士共同參予交流。本計畫的總成果發表會,預計於10811月登場。

◎「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第三季分享會
時間:109920()13:30-15:3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水牛廳(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