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9/10/03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揭牌|鄭麗君:從鐵道看見臺灣,從臺灣看見自己

新聞中心/文化部訊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於2日上午舉行揭牌暨主任佈達儀式,在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監交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首任主任洪致文正式就任,與會的交通部政務次長王國材、立法委員管碧玲、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鐵道局長胡湘麟、臺鐵局副局長馮輝昇、文化資源司司長洪世芳,隨即也共同揭開由書法家董陽孜老師提筆寫下的機關銜牌,共同見證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的歷史性時刻。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轉型為國家鐵道博物館,備受各界矚目。今年813日,行政院核定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的設立,不僅回應民間團體對於大型文化資產轉型為公共博物館與開放園區之期盼,同時展現政府重視鐵道文化資產保存之決心。文化部指出,一座博物館的誕生,前期的籌設規劃階段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因此,文化部在硬體修復工程規劃之始,即同步規劃籌設國家鐵道博物館專責組織,希望透過合理的組織員額,引進不同領域專業者投入博物館籌建過程,踐行「以軟帶硬、組織先行」的理念。另,文化部也與交通部攜手合作,於20172018年分別簽訂兩部合作備忘錄,針對鐵道博物館硬體、軟體建置與車輛維修進行合作,啟動軟硬體籌備工作。為此,文化部蕭宗煌次長致詞時特別感謝行政院、交通部與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努力。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首任籌備處主任洪致文,長年致力於鐵道文化的保存及研究,亦是文化部在規劃國家鐵道博物館工作過程中,提供諸多建議及協助的學者專家,絕對是此時接任籌備處重責大任的不二人選。蕭宗煌次長也特別轉達文化部長鄭麗君對國家鐵道博物館三大期許,第一是「活的博物館」,博物館內將有珍貴車輛的動態展示、修復技術的永續保存;其次是在研究的基礎上,創造一個「面向公眾,且會說故事的博物館」,再現鐵道史、交通史、生活記憶等;第三,國家鐵道博物館將以當代視野和社會關懷為出發,展現當代公共博物館的精神,反思與再現臺灣現代性。鄭麗君表示,期盼透過國家鐵道博物館,不僅為臺灣建立博物館的新典範,也讓社會大眾能夠從鐵道看見臺灣,從臺灣看見自己。

交通部次長王國材指出,交通建設不應僅是硬體運具而已,其更肩負著串連各地沿線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產業故事,交通部與文化部更應緊密鏈結、攜手合作,將鐵道技術及歷史文化發揚光大;並再三囑咐叮嚀交通部及臺鐵局,要把最珍貴的車輛、文物歷史,放在國家鐵道博物館典藏及展示給社會大眾,盡力協助國家鐵道博物館之籌備工作。
 今天也出席現場的立法委員管碧玲,以「嘔心瀝血、疲於奔命」八個字總結其投入臺北機廠保存運動的付出與努力,並特別感謝臺鐵人及臺鐵文化志工的協助、鐵道文化資產社團的督促、臺北市政府團隊的支持及立委辦公室團隊成員;未來,在洪致文主任的帶領下,鐵道博物館絕對可以成為世代子孫驕傲的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的成立是屬於全國人民的勝利。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洪致文致詞時表示,過往在體制外爭取鐵道文化保存超過二、三十年,很珍惜這次與籌備處團隊一起實現保存臺灣鐵道文化,國家鐵道博物館有其絕對必須肩負的責任,讓臺灣的鐵道文化有所保存與發揚,對於臺灣的鐵道歷史、鐵道文化、鐵道車輛、鐵道技術的保存與展示策略籌劃,將是未來館務核心價值,進而建立臺灣鐵道文化保存的技術典範、典藏國家重要鐵道文化資源特色,延伸臺灣的鐵道發展脈絡,連結世界產生對話,由內而外建構出全方位的國家鐵道博物館願景,未來亦結合相關領域資源,構建一處有「臺灣特色、亞洲領先、世界矚目」的鐵道博物館。

典禮現場也播放籌備處在尚未成立前,已積極著手進行的文物整飭、車輛典藏、修復工程及社會溝通等工作紀錄影像,除了保存過去廠區內許多有形無形相關文化資產,更積極尋回臺北機廠過去與世界的連結,使故事得以完整在未來重新呈現。在交接及揭牌儀式完成後,現場見證轉型過程的貴賓們、長期協助的臺鐵文化志工隊、鐵道文化保存協會成員,也紛紛寫下未來對園區全區開放的期許和祝福,留存於時空膠囊裡,預定於2026年全區開館時,再開啟膠囊內的手稿展示,回顧今日與會貴賓對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想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