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9/12/16

國內博物館第一座全智能典藏庫|16日史前館正式啟用

新聞中心/文化部訊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為有效掌握與開放國內考古遺址出土遺物之典藏管理情形,由文化部委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計畫」,規劃於全國北、中、南、東四個分區建置地區保管中心。史前館作為東部保管中心,於今(16)日上午10時由文資局施國隆局長與史前館王長華館長於史前館共同主持揭牌啟用典禮,此為國典計畫第一座正式啟用的典藏庫。包含臺大人類系、宜蘭縣政府文化處、花蓮縣政府文化局、臺東縣政府文化處皆派員參與,共同見證國內第一座全智能典藏庫的啟用。


史前館自2018年始規劃與設計國典計畫專屬典藏庫,2019219日正式開工並於1031日竣工。不同於傳統典藏庫將人員進出管理、文物典藏管理與環境監測等,以人工或各自獨立的系統進行運作,史前館由專業人員與系統廠商共同設計「全智能典藏管理監測系統」,整合人臉辨識攝影機、RFID感應器、溫濕度監測器、環景攝影機、智能典藏櫃等內容,成功建造一座全方位整合、自動化管理、智能監測與高效率作業能力的典藏庫。

史前館王長華館長表示:近年來,舊香蘭、漢本等考古遺址的重要發現與研究成果,使國人對於臺灣的史前時期有更多的理解。未來,『國家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計畫』將更緊密結合國內主要考古研究與學術單位,利用數位資料整合與流通的便利性,讓國家重要文化資產可以更容易被公眾接觸以及更簡便為學術單位進行研究與展示等應用。

史前館研究典藏組葉長庚助理研究員表示:「這個典藏庫有二個重要的核心,就是自動化管理與智能環境監測,不僅能取代過去繁瑣的人工或紙本作業,更能提高管理作業與記錄資料的精確度;並且藉由整合環境攝影機與分區溫濕度監測等系統,可以完全掌握典藏庫環境變化與突發狀況,發生異常情形時,系統將即時發送通知給管理員。未來,更能透過自動化數位報表的產出,有效管理典藏庫的利用情形,典藏人員將可有更充裕的時間與精確的資訊,處理典藏品其他重要作業。」這將是智能時代為傳統作業方式帶來的改變效果。


史前館開館以來本著考古專業協助整體計畫的推動,除了扮演核心系統開發與整合的角色,也透過博物館場域展現來使得整體成果與系統資源更容易被應用,除了可更節省相關系統與設備開發上的經費與時效外,同時也進一步藉由博物館身分讓大眾有更多的機會瞭解被埋藏於臺灣土地裡更久遠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