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20/07/01

紅樓夢科技風箏|文學與資訊工程跨領域教學成果展示

記者陳仁宗/宜蘭縣報導
國立宜蘭大學「紅樓有夢x科技有愛」通識跨領域共授課程,今年已堂堂邁入第三年。本學期以《紅樓夢》裡眾人放風箏的情節為課程主軸,參考曹雪芹《南鷂北鳶考工志》中所記載製作風箏的諸多技巧,於課程中完成融合文學經典及現代科技的新型曹氏風箏。

紅樓有夢x科技有愛」課程為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朱志明教授與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朱嘉雯教授,於宜蘭大學合開的通識跨領域共授課程,本課程分別以紅樓夢文學文本的解讀與電腦程式設計等多元領域,除帶領學生體會文學經典精妙,並藉由現代工藝技術重現文學實境。本學期共34位學生修習,課程中將來自全校各學院學生依性別、年級和學院等差異進行異質性分組以進行課程討論和實作。自文本導讀、分組討論、設計思考、風箏製作、電子電路與程式設計至期末成果展示,課程結構以紅樓夢文本為主,並輔以數位科技,構結為融合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藝術(Art)和數學(Mathematics)STEAM創客教育,指導學生合作完成「紅樓夢科技風箏」之製作,讓學生深刻體驗跨領域學習的驚奇與魅力。

《紅樓夢》第七十回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風箏,例如:大魚、螃蟹、美人、蝴蝶及蝙蝠等。各式製作精美的風箏,不僅暗示金陵十二釵以及賈寶玉未來的命運走向,同時亦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作者曹雪芹的生平故事。《紅樓夢》一書中曾出現關於放風箏的專門術語,如「送飯」,又稱為「碰」,這是靠著風力將小物件沿著風箏線往天上送去的特殊裝置,當小物件送達風箏頂端後,隨即與預先拴綁好的橫棍相碰撞,讓風翼隨即折起,小物件又自動沿著風箏線滑溜下來。「送飯」裝置甚至可於小物件自動溜下之後,再度張開並飛上天,如此不停來回碰撞即稱「來回飯」。而這些飛上溜下的小物件,在古代主要以彩紙呈現,當彩紙從天上散下來時,人們稱之為「天女散花」。
另外,當時尚有可上下來回碰撞的彩珠,將之安置於龍頭蜈蚣風箏之線上,特稱為「龍戲珠」。如若將鞭炮加掛於風箏上,那麼「送飯」的小物件便帶著香火飛上天,當鞭炮觸火點燃,空中便傳來劈劈啪啪的炮聲。於此基礎上,便有賈寶玉三妹探春所看見的「玲瓏『喜』字兒帶響鞭」風箏,其鳴響竟然「如鐘鳴一般」!而除可製造各種響聲的物件外,亦有人送成串點燃的小燈籠飛上天,當夜幕低垂,掛載成串明亮燈籠的風箏搖曳於夜空中,著實美麗異常!事實上,點燈放飯的風箏玩法自唐代即盛行,可見曹雪芹在原稿中所呈現的豐厚歷史深度與精細的風箏專業功底。

本學期修習「紅樓有夢x科技有愛」的同學,各自依據《紅樓夢》與曹雪芹的風箏譜,製作出心目中最美麗獨特的風箏;同時運用現代科技技術,應用電子電路與程式設計的學習成果,使風箏具備LED燈光閃爍、音樂及鳥鳴聲等多項設計,甚至延伸出空中攝影、監測氣候甚至風力發電等創意思考,充分開發學生潛能,學習成效顯著。透過本課程,藉由古典文學與現代科技間之融合及衝撞,學生故事構思能力及想像力亦明顯提昇,使本課程充分發揮文學與科技融合的跨領域教學特色。感謝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教學發展中心及三創圓夢中心提供經費及環境設備等支持,讓本課程得以使學生於文學古典文字間,透過現代科技將構想與創意實體展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