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6/12/27

臺史博「好好吃」巡迴展 帶您遍覽常民飲食風貌

新聞中心/文化部訊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都要吃好幾餐,但是吃進去的是什麼?我們又如何透過「吃」與他人、社會和自然互動呢?位於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國立自然科學科博館合作,自今日(27)起至201793日展出「好好吃:臺灣飲食文化特展」,從自然與人文多面向地帶觀眾了解從史前至今的臺灣飲食文化。展覽中除了展出臺史博豐富的常民飲食器用,並罕見地精選以各色奇石製作、維妙維肖的佳餚,搭配市場、廚房、藥房及辦桌等多元擬真場景,栩栩如生的攤販縮尺模型,讓人走一趟特展就像是進行了一場跨時空的飲食饗宴!
「好好吃:臺灣飲食文化特展」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策劃、首展,即起移師到臺南與南部的觀眾共饗。展覽延續了於科博館展出時的精彩內涵,並加入臺史博豐富的常民飲食器用收藏,以嶄新風貌與觀眾見面。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搭配市場、夜市、日常飲食、辦桌與生命禮俗等主題,展出收藏家徐俊義先生多年蒐藏、以奇石製作的各式美食,將奇石藝術融入常民飲食主題,讓觀眾在展覽中不僅可以從展覽文字與文物中認識飲食文化,所見菜餚中肉類的飽滿膠質、海鮮的彈性剔透等,也讓人彷如置身美食饗宴,更能想像與體會色香味俱全的臺灣美食風味。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表示,飲食堪稱常民生活中最重要也最不可或缺的一環,希望透過特展從吃什麼、怎麼吃、用什麼吃、跟誰一起吃等,帶觀眾認識在不同群體、地方的飲食特色與文化。再者,人與環境的關係向來密不可分,因此希望透過與科博館的展覽專業合作,將臺史博對於常民的、歷史的、土地的關懷,落實到更深遠廣大的時空環境中,在探討人文上飲食文化演變的同時,也帶觀眾從生活記憶、常民生活史的角度,重新反思在飲食活動中人與環境的和諧互動,讓飲食文化發展更能長遠永續。

展示單元內容包含幾個面向,在「就地取材」單元以模型標本展出自然界可以找到的食材,並展出灰坑界牆、石器、獸骨等,說明早期人類如何從環境中取得食物;「大社會小市場」除了呈現多元族群菜攤景象,也帶觀眾思索食物交換過程中的社會正義議題;「阿嬤灶腳」則以呈載常民回憶的古早味廚房,展示臺史博豐富的常民飲食炊具等館藏,認識食物從生至熟到食用的歷程;「食全大補」則從漢人食補的觀念出發,介紹歲時祭儀、生命禮俗和食物的關係,並展出特殊節慶時的辦桌場景與檳榔文化;「原汁原味」除了介紹臺灣原住民的飲食類型與方法等現象,更強調原住民在取食中的智慧和禁忌;「杯盤狼籍」展區探討在不同人生階段使用的食器,並從食器的材質、形式與紋飾窺見各時代常民文化,並探討飲食垃圾的文化意義;「永續環境及飲食未來式」則透過剩食處理、如何選擇食用的物種等,反思如何飲食才能與環境和諧永續。
本文照片來源文化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