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8/11/19

大專青年踏出舒適圈|探訪緬甸體驗與認識多元文化

新聞中心/教育部訊
為鼓舞更多年青人走出臺灣,熱血出發邁向世界,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大專校院學生國際體驗學習計畫」,鼓勵學校結合課程,引導學生依課程結合專業,自主規劃赴國外壯遊體驗。透過跨出舒適圈,勇闖國外探索不同的文化,得到想法以及行動上的刺激,藉此激發青年挑戰及追尋夢想的動力。自103年度推動迄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已補助超過2000名青年學子赴國外進行體驗學習。 兩年前,一部描述緬甸挖礦者的紀錄片,片長僅為15分鐘,卻完整地記錄了緬甸挖礦者的付出與執著,讓淡江大學英美語言文化學系的滕貞雅對於緬甸留下了震撼的印象。滕貞雅由此思考並對這些離開家鄉,勇闖異國商場,到緬甸闖蕩的臺商們,湧出許多好奇:「在他們的心目中,臺灣是否仍是他們的家、他們的避風港?又或者臺灣已成為他們的商業跳板、經商的中繼站?」帶著這些疑問,滕貞雅與學妹簡沛榆兩人展開了緬甸臺商的探訪之旅,希望了解身處異鄉的他們在「家的認同、情感認同及宗教認同」上的衝擊與反思。
   
最初遭到無數訪談對象的婉拒,滕貞雅與簡沛榆終於聯繫上在緬甸的第一大城-仰光開設De Mart 複合式商店的梁先生,他是第一個成功在緬甸引進扭蛋機、冰淇淋機及珍珠奶茶的臺商。訪談中,梁先生提及雖然擁有經商的背景,但在一個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地方引進臺灣的商品,還需要在地人的牽線和忠實的建議,雖然也時常思念臺灣,卻也不捨與身邊的夥伴多年的革命情感。
   
滕貞雅從梁先生的敘述中,了解到迥異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習慣,使人們的生活態度及想法悄悄地在被改變中,而那種在異鄉與夥伴共同奮鬥的情感牽絆,已慢慢轉化為梁先生對所生活土地的認同。梁先生說,「曾幾何時,地址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家的表示,真正的家,在我的心裡」,這句話,讓滕貞雅重新看見與傾聽文化認同的意涵,也為最初的疑問找到解答。
   
此外,滕貞雅亦想了解在這個九成人民都信仰佛教的國家,佛教精神究竟是如何影響緬甸人的日常生活?他們對信仰的依賴程度又是多麼大?透過在地日常觀察,滕貞雅了解到由於佛教思想深植緬甸人心,緬甸人在待人處事上非常的善良,儘管生活並不富裕、也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但卻仍然過得簡單卻又實在,有一顆容易滿足的心,並且不吝嗇於幫助他人,這也是身歷其境之後才能得到的體會。
   
最後,旅行中的意外,滕貞雅與簡沛榆因緣際會拜訪了當地的僧侶小學,一位由政府單位退休後繼續任教於僧侶小學的資深英語老師,熱忱介紹她的工作內容,經由她的故事與分享,滕貞雅發現當地相當缺乏能教孩子們英語的老師,也讓本身主修英文的滕貞雅,默默的萌生出想到當地教書、服務孩子們的志向,激勵自己充實向上,有更多能量服務別人。
   
國際體驗學習計畫鼓勵青年結合課程所學自主規劃赴國外壯遊體驗學習,探索認識自我,豐富人生閱歷,培育國際視野與胸襟,更多國際體驗學習計畫相關訊息請上青年署「壯遊體驗學習網」(http://youthtravel.tw查詢參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