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6/07/18

臺博館小小神農氏收成|食材產地直送包出好餃色

新聞中心/文化部訊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有一座城市中的開心農場,由一群小學生自行耕作照護,今邁入收成期,館方特別於17日舉辦成果發表會,透過農作成果影像紀錄分享及慶豐收活動,邀請大家一起在農地現場採收時令食材,並動手包出新鮮的水餃。
當我們可以透過「吃」的改變,影響我們的身體、環境以及生態,對地球來說,應該是件美好的事情。由臺博館與「台灣好食協會」及「農食餵了你」團隊再次攜手合作推動的「小小神農氏-食農教育計畫」,邀請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小學四年級的學童親手種下水稻、韭菜、青椒、落葵(皇宮菜)、茄子等各種節令蔬菜,讓學童透過農務實做理解農人的辛勞,也認識食物的起源。

「小小神農氏」計畫除了由講師團隊參考小學四年級教綱中的學習指標,設計以「米食」為主題的系列課程,讓學童完整認識稻米生態系、品種差異、風味變化及吃食背後傳承的米食文化傳統;同時也讓學童親自種植、觀察及探索了解食物的源頭和對土地的認知,建構出對農田生物多樣性的面貌。

北市大附小四年級的賴小妹妹從食材種植、收成到作成食物都全程參與,她表示自己原本並不喜歡農作,因為過去種植經驗都不成功,在這次的課程中,因為有老師和博物館員的協助,她認識作物的特性與友善生長的方式,也因此有了首次成功收成和包水餃的機會,非常開心。

北市大附小的陳思憓教務主任表示,學生透過此項計畫親身體驗了解食物「粒粒皆辛苦」,在一系列課程的潛移默化下,老師們都發現到學生對食材的態度產生顯著的轉變,不僅學校的營養午餐剩菜明顯減少,學生對食材的品項與來源也有清楚的認知,也更會關心周邊的綠色世界。

臺博館表示,小小神農氏計畫讓孩童學習自己彎下腰,用自己的汗水和雙手認識「原來是這樣子」的土地。品嚐自己種植、手作的料理,在成就中珍惜食物。歡迎所有家長週末帶小朋友到南門園區參與農園觀察,並可參觀臺博館「阿農奇幻冒險之旅特展」與「田裡有腳印市集」,更深入認識食物與產地的關聯,一起找回人和自然最初和諧的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