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文化部訊
相隔近90年,望嘉部落男女祖先盼回部落的想望,今(15)日在文化部的見證下,在臺灣大學實現了!文化部與國立臺灣大學共同舉行「2016年臺大國寶傳承與護衛活動─排灣族阿盧夫岸舊社(望嘉部落)佳邏夫岸頭目家雙面石雕祖先柱國寶結盟計畫」,由文化部鄭麗君部長及臺大郭鴻基教務長共同見證,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望嘉部落頭目家共同舉辦結拜、命名及迎靈儀式,臺大文學院陳弱水院長代表博物館與望嘉部落結拜為兄弟,並以上百名排灣族人的傳統圍舞慶祝。
鄭麗君部長表示,排灣族結拜、命名及迎靈儀式,重新建立博物館藏品、古物來源部落及文化主管機關的連結關係,更是整合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之典範案例。
這件古物「排灣族阿盧夫岸(望嘉舊社)佳邏夫岸頭目(馬扎扎依藍)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是1929年臺北帝國大學移川子之藏教授在望嘉舊社(現為春日鄉歸崇村)田野調查時發現,獲得望嘉部落佳邏夫岸家女頭目玖柏蘭恩(Djupelan)和官府同意移至臺大保存,目前典藏於人類學博物館,經文化部於104年5月1日公告指定為國寶。
自1929年後,族人從此未再見過祖先石雕像,相關記憶也逐漸流失。去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老師與同仁到屏東縣國寶來源地春日鄉歸崇村開路尋根、實地測繪舊社後,激盪起排灣族人許多討論和迴響,今年再進行部落訪談時,望嘉部落族人多位表示夢見男女祖先要回部落的想望,族人強烈期待能將祖先迎回部落,尋回失落的記憶和強化部落認同。博物館與部落進行密集討論後,決定由部落重新複製雙面祖先像石雕柱並迎回男女祖先,而原件國寶古物留在臺大博物館內長久維護保存,雙方則透過傳統排灣結拜儀式,建立新夥伴關係。
文化部期待本次結盟活動以國寶古物為媒介,能夠深根部落文化、培植臺灣文化厚度,讓國寶古物的靈魂和生命力得以返回部落,強化社群凝聚力和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能量,並讓大眾更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