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07年呼應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議題,推出『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2月9日(五)於臺東史前館第一特展室開展,現場展出包括日治時期、戰後出版之珍貴黑膠唱片CD與卡帶等近200件絕版的稀有蒐藏品,其中更有多首同樣曲目不同版本的歌曲播放,堪稱歷來之最。
開幕當天,特展中的重要人物與後代子孫們齊聚史前館,共同見證這歷史性的時刻,當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響起,民眾跟著朗朗上口,喚起大家無限的回憶,驚覺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聽原住民的歌。史前館邀請民眾透過展示、靜靜聆聽具有「共享記憶」與共通歌謠,讓大家在博物館傾聽與體會原住民唱歌的心情,回顧時代難題與歷史變遷,同時聽見自己記憶深處的回音。展期自2月9日起至2019年3月8日止,洽詢電話:089-381166*777。
史前館李玉芬館長表示:「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有兩大重點:一是博物館如何保存、再現與傳承不同的記憶、二是博物館的社會溝通角色。史前館長久以來透過策展、展演與教育活動,與原住民社群合作,不僅著重部落知識系統的建立,更重視博物館典藏文物與源出社群對話。因此,這次的歌謠特展,就是致力於博物館的社會溝通角色,以及回應原住民轉型正義議程:希望促進公民成員更能感知原住民的歷史經驗,甚至是歷史創傷。促進歷史對話,並透過情感的經驗帶來關懷,並引起自身的歷史反省意識。
策展人盧梅芬表示:為呼應「不分族群共享的歷史記憶:促進公民的感知能力與歷史對話」,特展名稱使用「音樂的慰藉」以及「共享記憶」等具有共通人性意涵的標題,希望突破我群與他者的二分,邁向「我們」的「相遇」。原住民現代歌謠不僅流傳於原住民社群內,甚至是不分族群的共享記憶與慰藉。原住民歌曲被錄製成唱片後,影響了歌曲在不同族群之間的傳播,有少數歌曲流行到主流音樂界;所以特展希望透過歌謠,讓大家傾聽與體會原住民唱歌的心情、時代難題與歷史變遷,也聽見自己記憶深處的回音。
「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包括白色恐怖受難者高一生的創作,慰藉原住民移工與流浪處境的勞動者之歌(遠洋、礦工、都市、林班),使用新語言的不自由如何創造成一種新的表達形式,1970年代民歌運動時期李雙澤鼓舞胡德夫唱自己的歌,以及1980年代因海山煤礦災變觸發胡德夫寫歌質問「為什麼
找不到留在家鄉的門」。此特展希望從「知」(知道)到「感」(感知),透過情感經驗帶來關懷,引起反身性的歷史意識。希望讓民眾更能感知與同理原住民的歷史經驗、歷史傷痛,甚至是不分族群共享的歷史記憶;讓公民的歷史認識,更有機會投入到對話關係中。
此特展展出近200件唱片(黑膠、CD、卡帶),其中黑膠唱片約80張,包括日治時期、戰後出版之珍貴黑膠唱片與卡帶,近50首、包含不同版本的歌曲播放。黑膠唱片來源主要為臺灣音樂收藏家暨此特展共同策展人徐睿楷(Eric Scheihagen),以及黑膠唱片收藏家徐登芳先生所提供。另外包含珍貴的影像資料,例如兩蔣檔案解密之反共復國宣傳短片〈臺灣好〉,以及原住民族社會運動史料與紀錄片等。策展團隊對於歷史與音樂資料的授權工作著力甚深,以期觀眾更能感知歷史時空的情感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