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今(2)日於國立臺灣博物館進行多元語言導覽服務成果發表暨標竿學習活動,邀請文化部所屬館所及專家學者進行現場交流,以建立及推動語言友善環境。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更是國家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精髓,雖然我國擁有多元族群與豐富的語言文化,然而過去歷史影響各族群文化與語言的自然發展,造成本土語言面臨消逝危機,相關保存與復振工作刻不容緩。文化部為傳承、復振國家語言,積極從法制基礎與環境整備著手,除了1月7日已在行政院會通過,並送請立法院審議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外,更從尊重語言多樣性、營造友善文化環境等多元行政措施,及著手推動諸如語言多樣性友善環境的支持計畫,以保障各族群在公共場域使用本土語言的權利。
文化部自106年開始,於北、中、南、東擇定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四個示範館所,推出臺語、客語(四縣)、原住民族語及手語等多語導覽或廣播,加強多元語言公共服務,並於今日進行成果發表暨標竿學習活動,本次執行成果中的導覽影片可於四個示範館所官方youtube頻道瀏覽,不僅可應用在博物館行銷,亦可提供學校或語言教學推廣單位參考。
文化部表示,政府部門必須以公共性為中心,近期於所屬館所推出的多元語言導覽服務,從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帶動大家再去思索與挖掘我國多元文化的意義,進而強化公共服務品質,雖然目前只是階段性示範,但未來透過各館所的常態性交流、互動,將形成一個溝通協力平臺,建構語言友善公共場域,同時也鼓勵大眾尊重與學習多元語言,創造一個真正自由平等的文化環境。
另外,文化部未來更將支持本土語言的創作及應用,鼓勵使用本土語言進行創作及製作更多本土語言版本文化內容,讓民眾可以更簡便且廣泛地接觸及閱聽本土語言,提升人民使用國家語言的能力,也將從國家語言的調查機制、資料庫和整合書寫系統、健全國家語言教育等面向,讓民眾透過本土語言的使用及理解中,了解自己的國家文化,讓本土語言扎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