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8/03/29

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新聞中心/文化部訊
鯤島臺灣在悠久歷史中,恐怖暗影潛伏於山海之間,或鬼或怪,野史軼聞多有傳言。在文學領域上,不論是民間文學或者文人書寫,鬼怪經常成為靈感泉源。過往民間傳述鬼怪故事,大多為了傳遞道德教訓,但在不同作者筆墨之下,鬼怪元素的運用更加多元,賦予文學更多的想像空間。國立臺灣文學館在2018328日推出臺灣首次的鬼怪文學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透過梳理臺灣鬼怪傳說,使觀眾得以從全新觀點認識這個魔幻鯤島,展期至20192月止。

開幕當日邀請由作家何敬堯與作曲家邱盛揚共同創作的《妖怪鳴歌錄Formosa:唱遊曲》原唱羅香菱小姐至本館演唱,以〈月相思〉與〈郎君夢〉兩首曲目搭配木吉他翁光煒與擊樂吳政君兩位樂手演出,十分精彩。開幕致詞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施炳華教授和與會民眾分享發生於府城的林投姐傳說。作家何敬堯分享與臺灣原住民傳說有相關的虎姑婆故事,他說,近年來因奇幻文學蓬勃,臺灣鬼怪傳說有慢慢復甦的趨勢,很開心借由展覽與各個面相,讓這些故事流傳下去。作家瀟湘神指出從鬼怪傳說中,可以窺見文化的定位、族群特性與當地歷史,像客家、閩南等族群都有鬼怪傳說。

臺灣文學館廖振富館長表示,文學不是只有文字創作,鬼怪傳說其背後的歷史意義值得大家來細細推敲,臺灣鬼怪文學特展,分為兩個主題,第一部分說明鬼怪如何在臺灣的海洋文化、自然、社會環境中誕生並產生意義;第二部分則引出文學如何運用這些傳說故事;並展現鬼怪傳說式微之後,而今在當代復甦的軌跡。在展覽中,觀眾能逐步認識臺灣鬼怪的特徵,並透過參與式體驗,理解鬼怪的故事與生活關聯。



鬼,有時被理解為人死後流連人間的靈魂精魄;怪,則有更廣泛的想像,可能具有奇異外形、由動物或植物化身、或者更多難以歸類的存在。對於原住民來說,因各族群對精神及物理世界的觀點不同,這些傳說中的存在無法以漢人語言概括界定,呈現了臺灣的多元面貌。鬼、怪的分類並非如博物學般精確,而是被人對於它們的認知所影響、不停變動的。鬼怪的生成與人們恐懼、害怕及不可知的事物息息相關,在嘗試解釋這些不可知事物的過程中,鬼怪被想像出來,成為禁忌的一部分。同時,這些傳說故事能夠形塑一個族群對於世界的觀點,也與當地歷史緊密連結。

透過《日本天皇之屬島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海島逸志》、《平埔族調查旅行》、《臺灣風俗誌》、《生蕃傳說集》、《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蕃族調查報告書》、《臺灣民間文學集》、《民俗臺灣》等文字記載,皆能發現對於鬼怪的描述。而時下因結合時事與電影,最常被討論的山中魔神傳說,最早出現於《臺灣日日新報》,在1901年的〈遇魔述異〉文章中,講述魔神變幻出華麗屋舍,引誘旅人進入,實際上卻是騙人幻境。臺文館依著這些有憑有據的文字,與各界專家、學者合力催生出這個別開生面的文學展,呈現臺灣文學多元繽紛的一面,歡迎民眾蒞館參觀。



邀請你,按讚 或 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