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9/07/20

沉潛漸漬,讓孩子透過沉浸式族語課程認識與尊重族群文化

新聞中心/教育部訊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為結合縣市及學校特色,積極規劃課程並配合有效教學策略,協助學生樂於學習原住民族語並親近原住民族文化,補助全國共10所國民中小學運用沉浸式語言教學概念,並與其他學習領域結合,營造國民中小學學生接觸及使用原住民族語之學習環境,提供學生多元文化學習機會。


沉浸式課程實施方式分為「沉浸式原住民族語學校本位課程」、沉浸式原住民族語樂學課程,兩種類型,前者於學期中的正規上課時間,以原住民族語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必要時安排原住民族語師資與學校授課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後者則運用課餘時間(課後、周末假日或寒假),以原住民族語進行樂學課程教學,以族語及文化學習為主要目的,且族語學習實作或活動性課程不得少於百分之五十,課程由原住民族語師資為主要教學者,並安排學校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另為推廣族語家庭化,亦可以社區家庭親子為實施對象,透過共學方式學習原住民族語。

沉浸式原住民族語學校本位課程,以苗栗汶水國小為例,該校運用20節課中的6節課進行汶水泰雅語織布歌課程,課程透過欣賞「織布步驟圖片」,使學生透過圖片及聲音認識織布步驟,進而讓學生體認汶水泰雅人過去織布的艱辛與智慧,並透過反覆的句型練習,使學生能以疑問句的句型,說出汶水泰雅語的完整語句。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皆以汶水泰雅語與學生進行問答與教學,以增加學生運用族語的情境,將族語視為生活中的一環;在最後一堂課時,學生們對於這首歌謠已能琅琅上口,透過歌謠的傳唱更加感受到文化傳遞的力量。

另外高雄國昌國中即是採用「沉浸式原住民族語樂學課程」,規劃於周末辦理親子共學型態的族語課程,在介紹布農族飲食文化的課程中,教師與共學的家長們準備布農族傳統美食,包括小米、醃製豬肉、地瓜等,透過食物的種類及烹煮方式,使學生了解到先民的飲食習慣,再邀請家長以郡群布農語分享過往的飲食經驗及需注意事項,讓下一代了解到族群的飲食禮儀。課程中也運用異質化、混齡分組型塑積極使用族語討論的氣氛,並以分組競賽方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多用族語發表感受,更將學習氛圍帶進家庭,增加使用族語之環境與機會。

各試辦學校所規劃的課程中,讓學生從「做中學」語言、「用中學」語言,落實語言生活化,並藉由長時間沉浸在語言環境,提升學生族語學習成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透過教育部國教署補助的國中小學沉浸式族語課程計畫,在校園中營造族語生活環境,擴大學生使用族語的場域及提升族語使用機會,讓學生能在生活中實際運用及溝通,並落實民族教育之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