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20/10/29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殘景-蔡孟儒陶藝創作個展》

蘭陽新聞中心報導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藝游空間於本(109)1028日至1129日展出《殘景-蔡孟儒陶藝創作個展》,本次約展出30件陶藝作品,作品形式不同於一般藝術美學表現,而是透過形式與觀念上的闡述去探索現實中普遍存在,卻不被注意到的美,發掘你我身旁種種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存在與意義,是場值得喜愛藝文活動民眾前往觀賞的展覽。


殘缺,一個與不完整的、不完美的、不恒久的劃上等號的名詞,是當今科技社會所不允許存在的模稜兩可及不確定性因素,藝術家蔡孟儒選擇「殘缺」作為近年來的研究創作。透過觀察大自然中的殘缺現象,結合工業化產物下所產生的廢棄物,融入自身想像與理念,在創作過程中掌握陶土質地自然面貌和偶發性,經由窯火的淬煉及交融之下,呈現出「殘缺形骸」型態的陶質作品。


「形骸系列」是蔡孟儒近年來的研究創作,藉由字面上形體殘骸的意涵作為創作起點,進而從殘缺美學與作品中,探索時間與空間的存在關係和互動。蔡孟儒表示殘骸在時間概念上被定義為結束後的殘存現象,但時間中所謂的開始與結束只是人們給予時間的一個名詞定義,實際上的時間與物質現象都是一種持續性的狀態。所以相較之下事物在時空下的轉化,受到所謂力量的影響時則會富有一種時間的持續性,而此時的狀態存在一種不可預期與不規則的形式樣貌,這樣的樣貌將呈現一種自然且 不完整、不完美的缺陷形式之美。


在創作手法上運用岩石轉化過程中內在岩石所呈現的殘骸現象來表現內外表的心靈現象,藉由岩石與空間的虛實關係去探索當今文化與社會的互動,透過廢墟來表現一種時間性與外力的面貌,或許岩石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人類文明在時空中轉化證明的最佳記錄者。運用岩石與廢墟在時空中的轉化歷程作為理念的呼應,表現出殘骸作為時空下的殘存現象。


本次展覽透過意象與象徵的手法,探索現實中不完整的、不完美的、不恒久的自然殘缺現象印跡,反映現實社會中過往、現今與未來的因果關係,並遵循陶土材質的本性,形構出陶藝物件的本質,如同尊重自然本身的尊嚴。從土的韌性延伸到環境生命甚至是文化社會的隱喻,企圖使觀者透過畫面了解創作者的眼中世界,歡迎各界踴躍參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