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新聞中心報導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鼓勵青年以多元方式與臺灣在地人文深度互動,藉由認識臺灣各地不同面向,從過程中探索自我,培養多元能力。今(109)年共有98組青年團隊於6至9月暑假期間走出戶外,熱血地探索臺灣。入選109年計畫的「鍋燒意麵元氣少女」團隊,由分別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的4位學生跨校共同組成,於今年7月走進臺東縣延平鄉武陵村,真實體驗原鄉部落生活,進行為期29天的部落巡禮。
團隊成員過去都曾有與原鄉兒少接觸的經驗,逐漸瞭解到原鄉青少年成長中所經歷「文化族群及自我認同」、「未來職涯藍圖的想像與發展」議題,加上囿於部落環境資源不足,家長通常希望孩子未來擔任軍人、警職或護士,職業發展被既有框架限制想像,導致影響生涯選擇。為更瞭解部落生活脈絡與需求,團隊重新以原鄉青少年的視角看部落,透過事前家訪部落村民及家長,並邀請部落青少年共同規劃,希望藉由「傳統文化體驗」、「部落婦女養成」、「布農獵人班」、「部落日常體驗」、「部落做工」、「部落運動大集合」、「部落之聲」等生活議題活動,一起與部落青少年進行布農族傳統文化尋根壯遊。
活動最後並由部落青少年主辦「Buklavu部落巡禮」,團隊則展攤壯遊成果,讓孩子更加認同自己身處的這塊土地,同時找到為自己追尋夢想的勇氣。
在壯遊這29天,團隊深刻感受到「生活即文化,文化即生活」,即使過程中曾經因不理解當地的文化、價值觀與習俗的碰撞而產生衝突,例如一場單純的活動體驗,在部落中卻須在特定的日子及場所才能執行,但這些挫折最後都化成彼此成長的養分,逐漸與部落建立良好關係。團員郭孔勳表示:「跟部落互動的經驗也讓團隊成員對於『原鄉』的想像更多元立體,同時也反思外界與部落建立關係時應有的心態及角色,才能與當地有更好的回應。」
一位教授布農族語的老師曾經告訴團隊:「要真正懂一群人,就要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從這句話出發,團隊完成此次感動地圖企劃,希望藉由壯遊過程增強自身的文化能力,在未來能更有自信得面對與回應多元文化議題。同時,也希望藉由企劃宣傳向大眾傳遞文化多元性、讓社會變得更溫柔包容。
團隊規劃粉絲專頁,將所見所聞整理成專欄文章發佈,亦嘗試藉由同遊經驗帶給青少年正向影響力,使其認同自身文化,重新審視自我生長場域,期許部落的故事使更多人看見。「Buklavu部落巡禮」展演前,部落青少年有感於團隊的陪伴,為此創作了一首歌紀念,團隊也於部落青少年主辦的「Buklavu部落巡禮」活動結束後剪輯完成歌曲MV(影片連結:https://youtu.be/owF78wvpqzw)。
尋找感動地圖不僅僅只是青年突破自我或是單純追夢,還有更多族群價值相互理解的可能,藉由團隊各種創意的企劃,反思許多細微但值得重視的議題,並促發大眾投入關注。想瞭解部落生活及原鄉青少年嗎?那就快來關注「Buklavu 部落巡禮」吧!(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uklavuyoung/,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buklavu50/ )更多團隊的冒險故事請上「壯遊體驗學習網粉絲專頁-感動地圖活動專區(網址如下: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2712753354348/?active_tab=discussion),有趣好玩的團隊企劃紀實都在這裡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