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9/10/19

南科考古5000年•正式開館 珍藏考古文物開箱搶先看

新聞中心/文化部訊
邀請國人共同見證南科考古5,000年,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於1071226日開始歷經9個多月的試營運,在各界期待下將於本月19日正式開館。座落於臺南科學園區,占地2.44公頃,樓地板面積19,000平方米的「南科考古館」,歷經10多年的籌建,終於要正式開館與國人見面。


記者會邀請到本館建築師姚仁喜親自向記者說明設計理念,這座博物館建築量體中隱含著交錯19度角的軸線關係,一是象徵考古的方位、二是象徵現代都市的經緯關係,交織的軸線存於外牆的分割縫隙中,也存於博物館中的展示動線。主體建築外牆以玄武岩石材、橫向紋飾的意象為主要石材選擇,大廳入口、時空隧道、兒童館則以玻璃帷幕為主要外觀,文化層大牆及建築外觀嵌縫處,以深色花崗石質感,整體外觀呈現極簡當代風格又內含5,000年的深度,極具對比性。

南科園區具有全臺灣出土最多且跨越時間最長、考古文化相最完整的遺址文資特色,南科考古館為臺北記者挑選了十大具代表性文物搶先曝光,記者會現場更帶來4件珍藏文物的開箱,「人面陶偶」距今1,800~1,300年前,為蔦松文化道爺遺址出土,陶偶的人面樣貌清楚,五官完整,背面可見髮辮,可能代表當時人的相貌;「碳化稻米」距今5,000~4,300年前,為大坌坑文化南關里東遺址出土,可能為台灣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顯示臺灣史前居民在5,000年前便已懂得人工栽培稻米,不再侷限於原始的採集與狩獵;

「玉管珠串」距今2,800~2,100年前,為大湖文化牛尿港遺址出土,由188顆管狀玉珠串成,做工精緻,管珠中央所穿的孔洞直徑不到0.3公分,顯示製作者的高超工藝技術; 「魚耳石」距今5,000~4,300年前,為大坌坑文化大昌橋遺址出土,魚耳石為硬骨魚耳中的霰石結晶體,耳石上一圈圈的生長痕就像樹木的年輪,詳細紀錄了魚的年齡和生活環境資訊,可說是魚類的「智慧身分證」。透過近距離觀看,讓史前文化不再只是書本與媒體上的文句,而是可感受的實體,這將是南科考古館帶給大家的價值與感動。
南科考古館除了展示重要文物與考古內容的常設展廳之外,還有一個特展廳。為了配合開館,第一檔特展別挑選了大小朋友都喜愛的動物主題:「史前動物特展-動物交響曲」。從探索動物遺留可發現,南臺灣5,000年來各時期人類、動物與環境的互動蹤跡以及數千年來自然環境與人類關係的變遷。在觀看動物骨骸與標本的同時,也提醒民眾反思愛護珍惜這片土地以及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該特展將於19號開館日同步展出,展期至109531日止,請民眾不要錯過這檔精彩的展覽。

南科考古館為宣傳開館,特別運用簡易的光雕技術投影於考古館靠近高鐵高架軌道旁的建築外牆上;每班高鐵經過的時間只有短暫3秒,因此這個投影想要提一個簡單的訊息,亦即南科有5,000年悠久的歷史,「南科標準時間」電子鐘的展示,將現在使用的西元紀年改成南科紀年,於是2019年變成5019年。不少民眾在夜間搭乘高鐵經過南科考古館時,都可以注意到這個光雕投影顯示的南科標準時間,呈現出了南科史前考古的當代性。

為歡慶南科考古館1019日正式開館,開館當天特別免費開放所有民眾參觀。接下來正式營運的收費方式則為:全票八十元、團體票六十元、優待票五十元,另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未滿六歲兒童、身障者及陪同人士、持志願服務榮譽卡夥伴為免費入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