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7/01/24

除舊布新喜洋洋|蘭博展覽添新妝

新聞中心/宜蘭縣訊
在除舊布新的年前時刻,蘭陽博物館推出系列展覽更新內容,希望在即將而來的春節假期,為民眾帶來更有人文深度的休閒選擇。蘭博本次展覽更新亮點甫於去(105)年底陸續完成,包括位於常設展廳1樓的「宜蘭亮點‧點亮宜蘭─宜蘭博物館家族原住民主題文物聯展」;位於常設展廳2樓海之層天井的一具10米長的巨大鯷鯨骨骼標本;以及位於烏石港環境教育中心的「宜蘭多樣 多young宜蘭」環境教育主題展。歡迎社會大眾在春節假期前來蘭陽博物館走走,體驗兼具趣味、知性與人文深度的博物館時光。

蘭博開館至今已進入第6年,為充實常設展的軟體展示內涵、維持展示的動能,以及硬體汰舊換新,蘭博自去(105)年起規劃逐年逐步進行常設展更新計畫。在軟硬體更新的同時,展示內容將導入文化多樣性與多元觀點,增進民眾及社區參與,使博物館服務內容更貼近民眾生活,並緊密扣合在地文化脈動。「宜蘭亮點‧點亮宜蘭─宜蘭博物館家族原住民主題文物聯展」即是蘭博展示更新的第一步。 
位於常設展廳一樓、原為「宜蘭之光」展示空間的「宜蘭亮點‧點亮宜蘭」聯展,自去年12月開展,預計展至今年3月21日(二)止。該展集結了蘭陽博物館、宜蘭縣史館、宜蘭美術館、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南澳鄉泰雅文物館五個館所,聯合展出以原住民為主題之文物。包括由出生於宜蘭東澳之日籍人士福永悅郎捐贈、一套輾轉流離於台灣和日本、牽起泰雅原住民與日籍眷屬珍貴情誼的東澳泰雅孩童服飾;19世紀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迫於生計,以「永佃」或「永耕」名義將土地所有權轉移給漢人的地契;以及淇武蘭遺址出土的金鯉魚及幾何印紋陶罐、噶瑪蘭香蕉絲織布、泰雅趕鳥器、菸草袋、背網袋、蒸桶及木匙、泰雅披巾及菸斗、及已故蘇澳大地畫家李讚成老師作品〈巴油池傳說序曲〉等。希望藉由本次展出物件及展品背後的故事與時空積累,開啟民眾深層閱讀原住民文化的更多可能。 

此外,位於常設展廳2樓海之層的天井,則來了一位新朋友─10米長的巨大鯷鯨骨骼標本(頭部長約2.9公尺、軀幹長約7.1公尺)。這頭鯷鯨(又名:伊頓鯨)於100年1月28日在雲林濁水溪口死亡後被沖上岸,成功大學王建平教授及團隊在冰冷的海邊取得此珍貴的標本,經過王建平教授團隊去除外部組織,再將骨骼去除油脂及漂白,完成前置工作。運送到蘭陽博物館後再以不銹鋼絲管串聯脊椎骨,並以塑鋼土接合細小的前肢骨,將鯨魚全骨組合完成。完成後的鯷鯨骨骼標本以鋼纜懸吊置於海之層天井中,如同鯨魚遨遊在大海般,展現海中巨獸的氣勢。

鯷鯨屬於鬚鯨類,因頭頂的吻部到呼吸孔會有三條隆起,以往被稱為布氏鯨,即使到現在,鯷鯨和布氏鯨的分類及鑑定仍不是很清楚,需要收集更多的研究標本供研究人員解開分類的大哉問。也因此蘭陽博物館收藏的本件鯷鯨全身骨骼標本,也可能會是未來研究重要的參考標本之一。 
蘭陽博物館於去年1月起接收烏石港遊客中心,為提升環境教育功能,更名為「烏石港環境教育中心」,中心除具備原賞鯨活動售票集結的功能外,並新陳設「宜蘭多樣 多young宜蘭」環境教育主題展覽,以鯨豚保育、烏石港濕地動植物及宜蘭博物館家族三大內容為主題,呈現「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概念,並透過趣味展示手法,呈現海中鯨靈、濕地生態、宜蘭人文等內容,希望讓等待登船賞鯨或造訪烏石港的民眾朋友,增添宜蘭多樣性及生態保育知識。 
為打造更多元的博物館教育環境,展區規劃各式遊戲及互動裝置,如透過簡單揮動手勢即可聽到鯨豚獨特聲音的「聽聽鯨豚在唱歌」、體驗鯨魚下潛的超強功力的「抹香鯨可以潛多深」、模擬鯨魚聲納傳送「聲音傳千里」、兼具休憩及拼圖功能的「動物造型拼圖椅」等六種互動裝置。並搭配有真實標本及圖文解說板,其中囊括陸(蘭博家族館)、海(鯨豚)、空(鳥類)等豐富內容,深入淺出的遊戲兼學習方式,特別適合親子造訪及與學校環教課程相互搭配,歡迎民眾及學校團體前來參訪體驗。

 
你喜歡這則新聞,請在下方按讚,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