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製作

※防範 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感染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

2017/07/18

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呈現藝術創作打破框限的旺盛企圖心

新聞中心/文化部訊
國立臺灣美術館在文化部「臺灣藝術史平台建構計畫」的支持下策辦「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展覽,即日在國美館201-202展覽室展出,今(18)辦理展覽記者會,由國美館陳昭榮副館長主持,策展人吳超然先生、參展藝術家李義弘、楊世芝、姚瑞中、蘇煌盛等均出席。陳副館長表示,國美館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持續從典藏、研究及展覽的角度切入,推動臺灣美術史的建構與發展脈絡。

在藝術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牽動著藝術文化的發展,彼此相互糾結纏繞。今(106)年適逢解嚴30周年,國美館邀請24位藝術家參展,以藝術史為觀點、時間為軸線,爬梳自1987年解嚴迄今臺灣水墨發展的現況。

策展人吳超然說,「國畫」一詞代表國族主義,帶有政治意涵的背景,本次展覽爬梳「國畫」轉變為「水墨畫」的過程,呼應黨國建構的歷史觀點到民間意識的興起。本展集結水墨創作界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透過24位藝術家90件精彩作品的演繹與對話,以五大主題為主軸,重新檢視臺灣水墨藝術與政治的糾結關係,及不同的創作者的生命經驗及歷史記憶交織與重疊激發出的多元視野。五個主題分別「筆墨美學」、「水墨的抽象表現」、「水墨‧環境‧社會」、「水墨‧影像‧裝置」與「告別正統國畫之爭」,各個主題互有關連,表現手法卻各自獨立。展覽並同時梳理臺灣水墨與膠彩之間的歷史糾結關係,窺見新世代的創作者在水墨創作領域中對打破歷史框限的旺盛企圖心。

臺灣美術界在高威權敏感的戒嚴時期(1949-1987)歷經了對威權體制的挑戰與逐步拆解過程,從1950年代的「正統國畫之爭」、1960年代現代美術繪畫團體興起,1970年代文學及美術的「鄉土寫實」論戰、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與1983年東海大學美術系等的相繼成立,顯現臺灣的藝文工作者在戒嚴期間無畏地衝破政治上的禁錮,乃至1987年解嚴後對過去政治禁忌的勇於顛覆,使水墨與其他藝術呈百花齊放之勢,建構出繽紛的新水墨藝術風貌。
 
李義弘老師便提到,過去的創作受到許多政治上的限制,反觀新生代藝術家蘇煌盛卻是生長在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下。成長過程中經歷了戒嚴與解嚴的楊世芳以及姚瑞中則說,他們生長的時代可稱為一個啟蒙期,一方面受惠於前輩的教導,一方面經歷了解嚴後社會運動的風生水起,在在成為創作的養分。

水墨畫是代表東方傳統的重要繪畫形式,以毛筆、墨、紙、絹等為媒材,自成體系。水墨畫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日本、韓國及南洋華語地區等國家,自唐代後分為「北宗」、「南宗」。國美館「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展覽展出作品類別與媒材紛呈,涵蓋水墨、彩墨、膠彩、裝置、錄像及動畫等,不論是傳統水墨或實驗水墨、具象或抽象、寫實或寫意、花鳥或人物、理性或感性,在在彰顯藝術家對生命的感悟與觸動、社會人文關懷、歷史與現實的思辨,及此建構出的繽紛多彩水墨藝術新貌。
 
展覽即日展出至108日,期待觀眾可以透過本項展覽,對臺灣解嚴迄今的水墨發展有更深刻的體認。相關訊息請參考國美館官網: www.ntmofa.gov.tw本文照片出處文化部

邀請你,按讚 或 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